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97句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精选好句

时间:2023-10-07 12:24:46

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1、巴金简介100字 (1)、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这页手稿没有译者的署名,只有《棺材商人》标题。笔者通过查

巴金的资料简介50字

1、巴金简介100字

(1)、90年代后出版随笔集《再思录》,编辑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这页手稿没有译者的署名,只有《棺材商人》标题。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得知:

(3)、在巴金的文字中,还有几次提到大连,也凸显了大连的城市特色。1960年5月,巴金在《忆个旧》一文中,说到个旧需要挖泥船:“听说云锡公司已经向大连厂订购了,却担心不容易运到那里。”1960年8月2日,巴金在给妻子萧珊的信中说:“我想在会后去北戴河住两天,顺便看看任幹和周立波……吴强准备一个人去大连。”当时巴金在北京开会,想休息一下,现在看来,这极有可能是巴金与大连擦肩而过的一次,他选择了离北京更近的北戴河。1963年6月9日,在与妻子的通信中巴金提到:“家宝每天都来,他怕我感到寂寞……他的身体不大好,我们都劝他去大连,白羽准备去给他安排。”家宝,就是曹禺,巴金等人劝他到大连来休养,显然,大家都认为大连是一个恢复身心健康的好地方。

(4)、黄裳先生的家,在淮海坊的隔壁的陕南邨。我偶尔会收到他的来信,有时也和李国煣老师一起去看他。相比于淮海坊门前的热闹,陕南邨比较安静,走进黄裳先生家的那栋楼更有闹中取静的感觉。窗外几棵树遮住了阳光,还是墙上挂的字的暗示(“雨意欲成还未成”),这里给我的感觉,每次来都是阴湿的天。不过,黄先生的笑容很灿烂,像他的大肚子一样饱满,得意时不是微笑,而是“嘿嘿”两声。他的话不多,偶尔有一两句,声音很大,大约是耳聋的缘故吧。一般都是我问他答,这间歇,是默默相对。我偶尔会望望窗外,现在回忆,居然从来没有问一问《榆下说书》的“榆”还在楼后吗?

(5)、   1923年,还叫作李芾甘的他和三哥一起来到上海。在后来的80多年里,他和几乎所有来上海闯世界的普通人一样,频频搬迁。不过因为他是巴金,今天的我们居然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他的多达10余处的“故居资料”。除宝山路上海世界语学会、宝山路宝光里(《家》的诞生地,淞沪战争中被炸)及溧阳路麦加里等处已不存外,现有9处旧居尚存,按居住时一间先后排列为:

(6)、附:黄裳书信中的巴金(周立民).....175编后记(周立民)............230

(7)、从1951年3月至1957年8月,雪峰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初,行政和出版方面的工作主要由许觉民负责。“文革”十年当中,这些社领导毫无例外地都作为“走资派”被揭发批判。在清理人文社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线”时,雪峰一直把主要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对于许觉民,雪峰在揭发材料中说:“我对他的印象是好的,认为他处理工作比较切实,能够执行上级指示,也比较能够团结他所领导的部门的工作同志。”雪峰去世后,许觉民十分悲痛,写了一篇悼文:《阅读冯雪峰》,作为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

(8)、NO他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觉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

(9)、《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述了1919年起5年之间封建中国家庭逐步走向分化与衰落,最终高家的年轻一代冲破封建礼法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10)、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11)、   1922年5月,巴金与三哥李尧林一起来到上海,从此与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海生活、写作前后共有80多年,上海成了巴金的“第二故乡”。在这80多年中,巴金在上海住过很多地方,但武康路寓所是巴金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12)、NO为什么要挣扎?倘若那正是我要到的去处,用不着使力挣扎的。我一定放弃任何抵抗愿望。一直向下沉。不管它是带咸味的海水,还是带苦味的人生,我要沉到底为止。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

(13)、巴金对曹禺说的话,有些已经写进《随想录》了。近来巴金有机会就要劝朋友多写作品,多做工作。他对不同的对象说的话是不同的,方式也不同,但目的总是一个,希望我们努力工作,争取为人民多留下一些精神财富。老人拳拳的心是摸得到的,从温暖至炽热。从他和曹禺的谈话中我仿佛看见了从读《雷雨》原稿时就已经点燃了的火焰,一直燃烧到今天,四十多年了,依旧、也许是更加炽热了。

(14)、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巴金,生前从未到过大连。然而,在他的笔下,大连不是一个陌生的地方。

(15)、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一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但他留下的经典作品,真诚无私的人生品格,对友人、师长、后辈的尊重和关爱,令他从未被人们忘记。

(16)、1966年8月,中国作协上海分会贴出攻击巴金的大字报,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关进“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巴金被点名批判。随后在上海奉贤县“五七干校”劳动两年半。

(17)、《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

(18)、走进那座他觊觎了很久终归用了一笔大款得到手的小的黄屋子,这个老商人自己觉得很诧异,他的手心里再也没有一点快乐。

(19)、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20)、   1972年8月13日萧珊与世长辞。萧珊的骨灰盒在火葬场寄存三年后,被巴金接回家中,一直安放在他的寝室中。

2、巴金的资料简介20字

(1)、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2)、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

(3)、1930年以后,他成为一个多产作家而蜚声文坛,《家》《雾》《雨》《电》《新生》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都完成在这个时期。他拥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他成了青年人的偶像。

(4)、很快地就什么都安置停当了,供他的有圣像的神龛,盛着碗碟的柜子,棹子,长椅,床,放在里面的房间里;主人的出品,各种尺寸和用各种颜色的棺材,还有盛着蜡烛的匣子,丧事用的帽子和外衣,安顿在厨房和客厅里。大门的上面高撑着一个招牌;这招牌上表现着一个肥壮的‘爱神’手上擎着一双燃化了的烛,招帖上写着:此地出卖并装璜本色的或漆绘的棺材。”

(5)、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6)、巴金(19025—20017),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7)、   2012年的春天格外地迟,据气象学家发表在早报上的考证,似乎的确是比往年晚了7天。4月里的日头,总算有了点徐徐暖起来的势头,从地铁衡山路口走去武康路,一路日妍风和。113号,远远就看见有位保安在门口候着——遇到探头张望的路人,便递上一张故居简介,态度分外和蔼。

(8)、此外,韩涵还表示,课程名“语文”二字,也跟叶圣陶有关。新中国成立前,小学开设“国语”课,中学开设“国文”课。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认为,说的是“语”,写的是“文”,二者不能拆开,因此把“国语”和“国文”合二为改称“语文”。

(9)、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0)、分享|万物复苏,春光明媚,不负好时光——2019年第一季度游客留言精选

(11)、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12)、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读书期间,在“五四’新潮思想影响下,加入进步青年组织“均社”。

(13)、NO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终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人生之路。

(14)、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15)、他就是巴金,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之一。

(16)、叶小沫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有很多人不识字,对于怎么实现‘扫盲’,爷爷心里特别着急。他想,识字需要看书,看书就需要字典,而当时市面上流通的辞书,语言生涩,还不准确。”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驰函北京大学校长,商调中文系主任的魏建功到总署编审局,筹建主持“新华辞书社”,着手《新华字典》编写工作。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叶圣陶任社长。新华辞书社转隶人民教育出版社,后改称为人教社辞书编辑室,其主要职责就是编写《新华字典》。

(17)、“憩园”是一座旧式公馆,是一座漂亮的大宅子。设计建造这座公馆的是杨家老爷。后来,杨家老爷过世之后,公馆被卖给了姚国栋。

(18)、   萧珊病故后,巴金被准许留在上海巨鹿路作协上班,读书学习,写笔记。1974年巴金以70岁的高龄又开始翻译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

(19)、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20)、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成都, 四川,人,出生于嘉兴, 浙江巴金,本名李尧棠,又名佩竿,吉利、黑浪、春风等。又名芾甘,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在中国无d派,巴金于1904年11月出生于成都, 四川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之后,巴金深受新思想的影响,并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自己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开家乡到上海, 南京等地学习,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写的《随想录》,内容简单,感情真挚,充满了作者的自责和自省,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3、巴金资料简介50字左右

(1)、郭沫若与巴金商讨剧本《蔡文姬》首发事宜的书信

(2)、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3)、摘自沙永杰纪雁钱宗灏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2009年12月第1版第112-116页

(4)、作为汉语学习的必备工具书,《新华字典》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殊不知,它的诞生与叶圣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5)、1979年巴金访问法国、1980年访问日本,在海外,他看到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的热情,他还看到一份资料,讲日本东京有一家近代文学馆是靠作家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于是,他提出了建立中国文学资料馆的倡议,并四处呼吁。对这个倡议,茅盾、叶圣陶、夏衍、冰心、丁玲等老作家纷纷赞成和支持。一生靠稿费生活的巴金,还将自己积蓄的十几万稿费捐了出来,全部用于文学馆的建设。

(6)、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7)、1945年,叶家离开成都到重庆,再回到上海。“蜀道如此之难,重来恐怕无望了。”离川前,叶圣陶有些失落。不过,这一别并非永别。后来,叶圣陶曾经4次回川,还写了《旅川日记》,感慨万千:“成都忆,缘分不寻常,四载侨居弥可念,几番重访并难忘。”时至今日,这种心心念念的乡愁,也在家族中得以传承。

(8)、在叶家姐弟印象里,最为全家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父亲叶至善和母亲夏满子在乐山补办的婚礼。彼时,虽然生活十分拮据,甚至依靠锅巴泡饭度日,但是对于儿子的婚礼,叶圣陶并未草草了事。“爷爷腾出自己的卧室给父亲和母亲做新房,还特意给院子里里外外挂上红绸。”叶永和说。

(9)、晚年,一部凝集着他的思考和精神探索的《随想录》出版,煌煌五卷,50万字,人们再一次在这部作品中感到巨大的震撼力。

(10)、   武康路113号是一幢建于1923年的欧洲独立式花园别墅,建筑正面朝南,立面为鹅卵石贴面,装饰简洁,屋面为歇山顶平瓦屋顶。建筑南立面底层设敞廊,三楼弧形窗檐下开有十个长方形小孔,使室内空气对流,北立面入口处为半圆形拱券门廊。这里是文学大师巴金的旧居。

(11)、摘自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店出版发行的《霓虹背面·上海卷》2013年1月第1版第172-180页

(12)、《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d政府的黑暗、腐败。

(13)、   文学泰斗巴金(1904-2005)与上海结缘,应该从1923年他自成都来沪说起。在最初来到上海至解放初期近30年的时间里,巴金的生活状态不稳定,有多次搬家经历。20世纪20年代,巴金曾住过建国西路康益里的亭子间,自法国回沪后暂住过宝山路鸿兴里“世界语学会”的房屋,后于1929年搬至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与索非一家住在一起。1936年住在襄阳南路敦和里21号;半年后,又搬到霞飞坊(今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仍和好友索非住在一起。“住进霞飞坊虽然前后也算有18年时间。但其间从1940年夏我离上海去海防,辗转到了昆明。以后一直住在重庆等地生活,直到1945年11月才回到上海。这一年12月,三哥李林去世,我办完丧事又赶回重庆。因为萧珊就要生孩子了。到重庆没有几天,女儿小林就出生了。” 不久后,巴金和萧珊带着小林回到上海,在漂泊多年后,巴金在上海有了妻女相伴的新家。

(14)、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5)、品读|巴金:“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女神节快乐

(1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随想录》之《病中集》、《无题集》等作品。

(17)、从他与朋友不同时期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他们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

(18)、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19)、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20)、这是巴金的心愿。他的一生,也是竭尽全力这样在做。

4、巴金的资料简介80字

(1)、   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考虑要提高专家学者的生活与工作条件,请上海市委拨出一部分房屋给有关单位,武康路113号房子由上海作协分给巴金居住。1955年9月,巴金一家由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搬来入住,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

(2)、NO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3)、   南洋中学、永年路149弄、建国东路39弄4号、陕西南路287弄52号、南昌路148弄11号、南昌路136弄1号、襄阳南路306弄22号.淮海中路927弄59号,以及武康路113号——1955年到2005年的“巴金家”,也是2012年正式开放的“巴金故居博物馆”。

(4)、1931年4月20日鲁迅全家与冯雪峰全家合影

(5)、他一跨过这新屋子的门限,看见里面完全是莫上莫下的零乱着,他觉得怀念起旧居来,在那里,经过十八年,他把一切料理得很有秩序的。她开始斥责她的女儿和女仆的缓慢,于是他就动手帮忙她们。

(6)、他主编的《文学丛刊》《收获》等著名刊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又推出了一大批文学精品;他为我国读者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几乎在他开始创作的同时,他的翻译生涯也同步开启了。

(7)、后来,大儿子毕业后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就在外面又买了小院子和母亲、弟弟一起生活。妻子和小儿子都盼望杨老三能和他们一起生活。杨老三也的确回去过。可是,由于和大儿子之间深深的裂隙,最终,父子还是反目成仇。

(8)、1941年8月17日巴金在昆明编辑完成《白甲骑兵》后,曾在该书后记中这样写道:“我算是她的遗嘱的编者,但是这次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蠡兄代我做的。他也是世弥的友人。译文五篇,都是从法文译出的,四篇录自《译文》月刊,一篇从《文学月刊》中抄出。抄录的事情是蠡兄找人代办的。”可见这页《棺材商人》手稿应是1941年左右由他人在上海抄写而成。那会是由谁抄写的呢?这个大概只有当时在上海具体办理此事的陆蠡知道了。陆蠡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翻译家、散文家、编辑家,在帮助巴金出版罗淑翻译集《白甲骑兵》后第二年就牺牲了。陆蠡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他深知巴金对罗淑大姐的那份友情,也知道巴金编辑这本罗淑翻译集的意义,可以想象陆蠡为帮助巴金完成编辑罗淑的翻译集《白甲骑兵》而在上海四处奔波,寻找六年前各种曾经刊登过罗淑译稿的刊物时的情景。在找到发表《棺材商人》的刊物后,陆蠡也一定是请了一位书写功底很深的人认真地、工整地抄了一份,将抄件寄给远在昆明的巴金。

(9)、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介绍,大连第一次出现在巴金笔下,是1935年2月3日他在日本横滨完成的小说《鬼》。作品中谈到主人公女友满子家庭状况时,巴金写道:“我知道她同父母住在一起,父亲在陆军省里做小职员,哥哥到大连去了……”后面还提到一句:“满子姑娘的父亲采纳了在大连的哥哥的意见,对他们的约束也突然反对起来。”不经意间揭示了当时大连受到的殖民统治以及大批日本人在这里生活的现实。

(10)、憩园讲坛|一个奋斗一生的“战士”——3月24日坂井洋史主讲:“五四的产儿”陈范予

(11)、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12)、那一年巴金认识了萧珊。萧珊本名叫陈蕴珍,那时是上海爱国女中的活跃分子,她作为读者给作家写信,提出许多人生问题。

(13)、   门厅里依然摆着那张小小的饭桌,靠厨房门的那张小凳子是巴金最爱“霸占”的;餐厅里,萧珊用第一笔稿费为女儿买的钢琴,旁边墙上照片里是1周岁生日那天的小棠,样子神气极了;巴金细细收集的五颜六色的小徽章,留学时买来的外文书,萧珊的小钱夹子和上海公交车月票,林林总总摊在玻璃橱子里,像不小心打开了孩子的百宝箱;厨房柜橱上还贴着稚气可爱的猫咪贴纸,旁边两只红色塑料壳暖水瓶,偏是前面都拉了隔离绳,让人绝不会自作多情地揣想那瓶里能不能倒出开水来。

(14)、依据文献学的概念,史料大体可以划分为书报、文件、实物、口碑四大类。像雪峰在历次运动中写的这些交待、外调查料,已作为“另类史料”收入《冯雪峰全集》第九两卷。这在作家全集的出版史上应属首创。这种资料的价值跟郭小川的《检讨书》和《杜高档案原始文本》一样,对于研究特殊年代的历史真相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但也由于这种“另类史料”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参考者应该有一种历史的择取眼光,因为“另类史料”的提供者当时是处在一种不能完全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境之下,不得不采用一些特定环境下的特殊提法和措辞。这种“另类史料”的提供者也不可能像在正常环境中潜心治学的学者那样,对所写的材料字勘句酌,严谨表达,有时也难免让人误解。比如雪峰的一份材料,就曾引起过茅盾的不快。

(15)、关于《随想录》的随想..........095萧珊的书................100草根宗庙................104海内存知己...............114“干扰”................118《〈锦帆集〉后记》附记.........122《晚春的旅行》序............127《西行书简》..............135一封信................144忆黄河清................146曾祺在上海的时候............170

(16)、《憩园》虽然是抗战时期的作品,但是,对家庭伦理的探索对现代也有着很深的警示意义。

(17)、等到1927年去法国留学,他在异国的寂寞中,写下了第一部小说《灭亡》。当时主持《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把小说发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小说轰动了文坛,等到1929年初,回到上海的巴金,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年轻作家了。那一年,他25岁。

(18)、巴金先生在收到这些抄件后,顺利地编辑完成了罗淑的《白甲骑兵》翻译集。巴金在该书的后记中描述:“关于原作者我无话可说,因我手边无一本可作参考的书。译文后面原先附有介绍之类的‘后记’的,在这里自然全部保留。未附有的,就只得让它缺如了。这样办,我其实不能算是尽了责。不过这些日子我们是在一种抓彩的情形下过活。我们的大部时间都花在这件事上面。我们每天都抓彩。抓的不是金钱,却是死亡。倘使一旦抓到,则在轰然一响之后,我的心灵就会消灭,我也没有机会来做任何事情了。由此即使草率地做完一件工作,在我,也是一桩值得欢喜的事。但这情形不知道会不会被一般的读者了解。”这种对友人由衷的爱戴和珍惜情怀,至今想起仍然令人感动。

(19)、1945年,于重庆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20)、NO真正酷爱自由的人并不奔赴已有自由的地方,他们要在没有自由或失去自由的地方创造自由,夺回自由。

5、巴金简介50字以内

(1)、内容梗概: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2)、   当年搬家之初,巴老全家都很高兴。夫人萧珊新买了很多家具,使家中很多书籍上了书架,房屋前草坪和院子里的广玉兰和葡萄架都是巴金所喜欢的。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大欢乐的日子》、《赞歌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等散文。巴金原来还想写《激流三部曲》的续集《群》,描写觉慧离家后的生活。晚年巴金不顾年老多病,谢绝各种应酬,历时八年,在武康路寓所写出了有四十余万字的《随想录》(五卷本)。

(3)、1983年,巴金在鲁迅故乡绍兴,摄于百草园。

(4)、他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

(5)、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6)、1927年,他在法国旅居时,认识了几个朋友,其中的一个叫巴恩波。不久,听说巴恩波在项热投水自杀,他虽然不熟识这个朋友,但深感痛苦。后来取定的笔名“巴金”的“巴”字即用这个自杀的朋友之姓。至于笔名中的“金”字则是他的一个安徽籍朋友想到的。当时,他正译完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前半部不久,这部书的英译本还摊在桌上,那个朋友听说他要找一个容易记住的字作为笔名的名(姓“巴”已有),就开玩笑地说出了“金”字。他采纳了朋友的意见,从此,以一个少有的姓和一个常见的字合成的“巴金”这个笔名诞生了。

(7)、巴金书信展览的举办,无疑成为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相遇。展览的一周时间里市民纷至沓来、争相参观,从馆到街人气鼎盛。

(8)、这些书信折射着时代的背景,能够以小见大,认识时代和历史的变迁,是文学和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9)、1949年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主席等职。

(10)、巴金是怎样工作的?我说不大清楚。他总是一个人躲在三楼的卧室里工作的,而且多半在夜里。他做有关编辑的一切工作,有时还看校样,连插图、装帧都要管。他有一本外国印的厚厚的讲装帧的书,里面收了许多文学书的封面、扉页……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化生活丛刊》的封面设计,就是从那里面取来的。他十分看重插图,有时为了一个译本要搜集两三种版本的不同插图。平明版的契诃夫短篇集的封面题字是捉住靳以挥毫的。巴尔扎克的几本小说的开本、装订,则是仿照了法国的出版物。自然并不是什么豪华版,但素朴、大方,自有风格,装订也认真。这套书后来重印时变成了硬纸面的“精装”,我看是反而“雅”得有些“俗”了。

(11)、前天到医院去探望巴老。坐下不久,曹禺来了。这是我最近第二次在医院里看到他。回想年来几次与曹禺相遇也总是在巴金家里。他们是老朋友,谈起天来热烈而随便,海阔天空地谈着许多事情。坐在一旁听他们谈话也真是一种快乐。他们对谈,有时也争论。曹禺的耳朵不大好,戴着助听器也还是时时把头凑到巴金身边去,因此巴金说话时就比平常更放大了声音。我坐在对面,他们就像发表演讲似的面对着我这个唯一的听众,摆出他们的看法,好像时时想打动、说服我。这可真是非常的有意思。

(12)、巴金的语言风格特征明显,总体来说他的语言是热烈、明快、朴素的,然而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又可分为前后两期来看待。前期以青春激情的抒情语言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故而巴金前期以《家》为代表的小说受到青年人的热烈追捧;

(13)、1940年七月始,辗转于昆明、重庆、成都、桂林、贵阳等地,从事抗日文化宣传活动。

(14)、在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过程中,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的成员也是属于攻击鲁迅的一方,其中有一位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新锐冯乃超,写过一篇文章,讽刺鲁迅“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鲁迅曾作《“醉眼”中的朦胧》一文予以反击。而雪峰当年所写的《革命与知识阶级》一文,则是明确地在维护鲁迅。在十年“文革”期间,冯乃超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被冲击的对象。当有关方面向雪峰了解情况时,雪峰的证词是:“冯乃超写过攻击鲁迅先生的文章,可以查看当时创造社的刊物和鲁迅先生的《三闲集》。据我所知,在1929年下半年酝酿成立‘左联’以及1930年成立之后,冯乃超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对鲁迅先生的态度的。”(1971年1月1日)

(15)、而在成都期间,叶圣陶受留美博士汤茂如盛情邀请,任四川省立华阳中学(列五中学前身)语文教学兼文科部主任。在《我与四川:叶圣陶的第二故乡》中,收录有叶圣陶写的教学日志,“有一三年级学生将昨日余之讲词记下,嘱余修改。其稿二千言以上,就油灯下改之。”从只字片语中,可以想象叶圣陶当年在昏黄的油灯下,逐字逐句批阅学生作文的情境,可管窥其敬业精神于一斑。

(16)、那时,我在巨鹿路上班,陕西南路地铁站上面,是巴金先生住过的霞飞坊(今淮海坊)。从地铁站出来时,我时常会想到黄裳先生描述的当年巴金家的热闹场面,想到汪曾祺、黄永玉、黄裳、穆旦……这些生动的面孔。

(17)、NO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