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78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影响精选好句

时间:2023-10-07 00:46:27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有哪些及例子 (1)、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1、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有哪些及例子

(1)、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不足等问题。

(2)、汉字是博大深厚而兼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有相应的创新和改变。众多语句字词都是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田间地头人们笔下或口头创造出来的,诸如“老骥伏枥”,“柳暗花明”等等,新的字词阐释了中华文化时代内涵,在当下,语言交流的很大比例从面对面交流和吟诗作词写信转到了互联网所构建的在线交流以及贴吧论坛博客等,在拥有庞大用户的同时,又因为网络传播的低障碍迅速,以及新颖具有时代特色满足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众多流行语层出不穷,成为网络交流的得力工具。

(3)、方便快捷,只需要几个简单的符号就可以表达意思,不要用烦琐的语言去表述。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又言简意赅。

(4)、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网络语言是人所看不懂的。

(5)、再次,网络流行语暴露的信息真实性和信息价值观问题应引起重视。如前所述,网络流行语的盛行,得益于移动社交媒体对普通民众参与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赋权。但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全民参与,给信息的真实性带来了极大挑战。政府监管不足和社交媒体自律不够完善,专业媒体的把关角色虚化,信息甄别和判断的权力下放给普通网络用户,而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对情绪和娱乐表达的偏爱,常常造成信息扭曲失真。

(6)、最后,应努力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陈昌凤教授在多年前就提出,网民要“努力保持住自主,努力让自己理性,不轻易受别人鼓动,不要轻易成为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做负责任的网上公民”④。在全民参与网络流行语生产、传播和解读的当下,这一加强网民媒介素养的倡议更显重要。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批判地识读媒体内容,对各类媒体内容(包括网络流行语)的好坏有判断、分析和使用能力,不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特别是对网络媒体的娱乐功能保持警惕,借助网民的媒介素养,改进网络信息质量,弱化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行为等是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社会影响等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内容,但目前这类成果极少。杨明刚、陈韵超、顾明毅等研究者采用配额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13所高校1300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和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持温和的包容态度,选择略有使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9%,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认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达到63%,有近半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事件派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责任感。

(8)、此外同行间由于竞争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件事也不见得是不对的,判断的标准应该的这些多做出的努力是否能产生有用的成果,比如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也都站起来,这种情况下站起来看电影是一种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肯定是不对的,但另一种情况下,比如参加高考,为了竞争那为数不多顶尖高校,学生们需要起早贪黑的学习,这时我们应该看到是经过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这就是有益的行为。当然,如果考试机制引导不正确,使得学生们为了一些没有意义的得分技巧而努力,这时的努力就是没有产出的,这种竞争就是不合适的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鸡娃这种现象,如果参加的培训班的确是能让孩子学到有用的知识,并且在一定程度内,因为孩子们的童年天性不是培训班,适当程度的培训班这种竞争是有高质量的产出的,是对的,但如果是学的东西没有意义,以及学的太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这样的产出就很小了,就是不划算的。得失天平衡量,傻子也应该懂得孰优孰劣。

(9)、网络流行语是民众通过语言制造社会共识的鲜活例例证。分散各地的网民汇集在社交媒体平台组成虚拟社群,在信息共享和频繁互动中沟通情感、交换观点、达成共识,组成一个个网络共同体。诞生于虚拟社群的网络流行语参与这个共同体的建构,也是这个共同体建构的结果。网络社群为共同体提供了生存土壤,流行语则成为维系共同体的黏合剂。社会文化的场域,包括信息传播的场域,都是话语权争夺的场所。现代民主社会越来越依赖通过语言来制造共识,语言的自由表达意味着传播自由和话语权的掌控,它们共同为改变民主社会权利分配的现状推波助澜③。

(10)、据此反映出2015年青年网民轻松幽默的“吐槽”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态在增加,而非理性情绪发泄等怒火在减少,网民心态走向理性、成熟。

(11)、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每年公布的十大流行语属性中,互联网特色逐年增强。2013年评选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包括“微XX、大V、点赞”等3个互联网特色流行语入选,占总数30%;2014年有“你懂的、神器、高大上、萌萌哒”等4个互联网特色流行语入选,占总数40%;而2015年,“颜值、宝宝、脑洞大开、任性、剁手d、网红、主要看气质”等七个互联网特色流行语入选,占总数70%,是网络流行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年。

(12)、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去等级性等特征,并与现实社会存在着特定的互动关系。这种特征和关系的存在,将直接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产生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文化,类型各不相同,其生成原因也有差异。网络符号的空间系统特性、社会转型环境、网络社会群体作用、网络社会文化影响,以及网民的年龄结构、社会身份、社会心理、社会态度、文化结构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有着重要关联。如何以一种有社会学意义的方式对这些生成传播原因进行归类和概括,将这些原因放入一个可接受的框架中,是未来研究可以拓展的方面。

(13)、从说别人内卷的人角度去分析,更多情况下,说别人卷的人是在批评指责这种行为,那说明说别人内卷的人不喜欢、不乐意看到别人勤奋学习,从他们的心理分析,可能的心理状态是说出这种话的人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在追求美好的事物而心生嫉妒,因而站在道义的制高点去谴责别人的行为,以试图抵制别人更加优秀,以破坏那些别人得到的优秀,以满足自己小人的心理。说出这种话的人不会去思考自己的内心想法,只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无意识的表达了自己嫉妒、见不得别人好、以及焦虑的心理。

(14)、4叶虎,《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论析》,《现代传播》

(15)、基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网络流行语特征的概括也有较大差异。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研究者大多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新奇性、流行性、简洁性、娱乐性、可复制性、不规范性等特征。从传播学视角分析,研究者认为其具有语料来源的广泛性、使用群体的层次性、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传播范围的无界性等特征。也有研究者认为流行性和与实践紧密相关是网络流行语的两大显著特征。黄碧云认为,从符号学理论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现实性和象征性、隐喻性和反讽色彩、衍生性和推广性、蹿红快和周期短。

(16)、网络语言的幽默特点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幽默感。

(17)、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网络热词必然会不断创新、不断演变、不断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热词也必将符合这个规律。不管网络热词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还是流行语在网络时代的变体,它都会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18)、由于概念界定不清,甚至把网络语言归入网络流行语范畴,导致对网络流行语类型划分和特征把握上众说纷纭。目前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谢亚军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首字母缩略、数字谐音、符号语言、汉语谐音词、语码混合及语义迁移等几种类型。伍凌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把其划分为语义偏离、语法偏离、借形赋义三种类型。也有学者根据其产生途径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变化中产生的新词”、“旧词语的重新流行”、“外来语词的使用”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大众传媒中的经典语言”等。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中将网络流行语分为单纯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她认为,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单纯流行语,如“打酱油”“俯卧撑”“范跑跑”“郭跳跳”“做人不能太CNN”等就是此类;以一定的语言格式出现的流行语即为格式流行语,其来源主要有走红的网络作品、畅销书籍、风靡的广告语、流行歌曲、热播电视剧、著名的电影对白等。这些都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类型划分。

(19)、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20)、于其特点而言,网络流行语新颖、层出不穷、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大部分网络流行语使用周期较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重点在于传播途径和使用人群。

2、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影响

(1)、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交流的工具,就语言经济学而言,这种工具的形成方式体现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省力原则。1949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金斯利·齐普夫(GeorgeKingsleyZipf)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到“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也就是单一化的力以及多样化的力在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简短明了,另一方面要让人理解,使得每个概念都可以用一个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使听者理解起来最为省力。”此外,语言价值论学说的代表人物索绪尔曾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明了语言所具有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他认为,人类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集中体现出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化驱动原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力原则。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结构恰好体现出了简明、易懂这样一种省力的原则,具体示例如下:

(2)、A: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

(3)、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4)、③尽情宣泄自我情感。在网络世界里,平时忙碌的人们可以卸下现实生活中的面具,毫不掩饰地尽显人真实的一面,轻轻松松地与素不相识的朋友聊天,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语言表现出人们的内心真实写照。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某大学生就说过这么一段话:“这些新兴语言可能网下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在网上却可以,而且我们觉得非常有趣,并且还是我们在紧张学习生活中自我解压,尽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5)、 引发社会思考。网络流行语往往源于公众对某一热点事件或社会议题、概念等的关注而进行的创造性表达,而对于社会公共议题的探讨不仅促进了群体之间的相互认知和交流,同时也增强了个体之间的沟通,通过“三微一端”的复合式传播模式,个体之间对于社会议题的关注与探讨也会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而产生广而告之的效果。这不仅能激发公众情绪,也能有效激发个体的理性思辨。

(6)、网络语言的兼容性,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

(7)、B:表示“太绝了”。有两层意思:第一种表示好极了;第二种表示差极了,用于嘲讽。根据不同语气可以判断是嘲讽还是赞美。

(8)、②转引自黄少安:《语言经济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2页。 

(9)、②网络热词和网络流行语均有较高的网络热度和流行性,但后者不限于词。在网络媒体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都可归于网络流行语,本文以网络流行语来指称这类词、语。

(10)、③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等商业性网络平台定期搜集、阐释和传播网络流行语“日榜”“月榜”和“年榜”,通过向合作媒体、SNS站点等推送网络流行语、挖掘流行语的新闻价值等方式赢得注意力和商业利润。

(11)、可在下方留言,说出你印象最深或最常用的网络流行语

(12)、语言经济学(EconomicsofLanguage)最早属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基于教育经济学、西方人力资本学说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雅各布·马尔萨克(JacobMarschak)在1965年提出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与社会其他资源相类似的经济特性,包括费用(Cost)、效用(Util⁃ity)、价值(Value)和效益(Benefit),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经济学与语言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结论。这一学说后来被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瓦尔兰科特(FrancoisVaillancourt)和瑞士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格林(FrancoisGrin)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完善,在以索绪尔(F.de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经济学思想中,语言价值论和经济学中体现省力原则(LeastEffort)的有效选择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语言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这些理论和原则充分体现了人类言语在运用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驱动原理,即效用最大化。

(13)、众所周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流行于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的网络空间中,其特点在于以文字为主要载体,以即时形式或相对延时形式存在。作为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具有语言学的动因,遵循语言经济学的原则。

(14)、其次,主流媒体应善尽责任。如前文所述,由草根网民创造和传播的流行语,被主流媒体采用和传播的比例越来越高,被社会大众和媒体接受的过程也大大缩短。因被纳入官方和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网络流行语传播进入大众传播时代。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秉持理性、客观态度,把网络舆论引导具体化为网民情绪引导,疏解大众愤怒、怨恨情绪,化解网上偏激、极端情绪,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

(15)、网络流行语获得高频使用,成为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和全民共同语。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借助这种浅显直白、通俗易懂、标签式词语来认知、概括和评价周围世界。因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创造的流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具有了舆论标签功能,成为测量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16)、认识网络流行语的热度变化规律,应从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机制入手。当下的网络流行语,早已不是互联网发展初期网民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BBS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17)、人们被自己的猎奇心理和窥视欲支配,过度娱乐让他们失去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文化表达方式还会侵入其他媒介,进而可能让整个媒介环境朝琐碎化、低俗化、信息泛滥的方向发展⑤。网络流行语作为大众戏谑、调侃、消遣、宣泄、娱乐的产物,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热点事件和其他争议性热点话题的见解和看法,凝结了大众的情绪、情感和态度,这就解释了近年出现的流行语其语义何以贬义性远远多于褒义性。

(18)、利益诉求类流行语之前一直是网络流行的大类。如“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苹什么”,反映出民众对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情绪发泄;“被就业”“被捐款”“被代表”“被自愿”等,反映了公众对知情权、参与权的诉求和不满等。而2015这方面数量较少,只有“你妈是你妈”是网民对某些政府办事机构为人民办事设多道“障碍”的不满,呼吁简政放权。

(19)、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及使用者在网络中使用网络语言并不会考虑到其是否规范。因此,在构词上也表现出了随意性的特点。

(20)、于鹏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3、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和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

(1)、从论文的学科归属来看,先期的研究以语言学为主,主要从语言模因论、语言经济学、语音语义变异、语言规范等视角进行研究。随着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及传播及增值的特殊性,与此相应,有关网络流行语的社会科学研究,迅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了教育学、传播学③、社会学④、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议题也从网络流行语的语境适应性、构词特征、语用翻译等扩展到了社会心理、使用行为、生成传播机制、流行机制、话语效应、网络舆论、价值取向、社会影响及效果等较为广泛的领域。

(2)、也有研究者基于传播学视角根据来源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源于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还有研究者根据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绪宣泄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

(3)、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当代的社会文化。

(4)、词语缩略语言。这是指以单纯的字母发音代替原有的汉字,或以单纯字母的发音代替英文单词,再以字母的组合来表达意义,比如“FT”(Faint)表示“晕”,“BF”(Boyfriend)表示“男朋友”,“OMG”(Oh,MyGod!)代表“哦,我的上帝啊”等等。

(5)、网络语言的盛行使现代汉语失去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字词的严谨性。

(6)、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实时了解新的词语新的含义,由此对于网络流行语,不同的个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对一个不了解某新网络流行语的人使用,可能会使得对方产生其落后了的感觉,可能会使其感觉自己与流行潮流脱节,而使得对方不愉悦。一方对网络流行语的不理解也会导致沟通理解偏差,达不到较高的沟通效果。

(7)、③ 韦小波:《社交媒体写作的主体表达及其虚实之辨》,《现代传播》2018年第9期。 

(8)、从表现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网民在互联网上交流时生产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的词汇,比如许多一字词的发明:“弓虽”为汉字强的拆写形象,指特别强,有赞赏和感到震撼的意思;“囧”是象形造词法,本义为光明,由于其字形外观类似一张失意的人脸,读音又与窘字相同,因此在网络上被赋予郁闷、悲伤、尴尬等含义,此外“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非神奇的马,而是“什么”的谐音,与虚无飘渺的浮云组合起来,既有一种无从把握的脱力感,又带有洒脱和超然的意蕴。

(9)、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10)、社交媒体的关系连接和圈层文化,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在围观和表达成为大众网络化生存方式的当下,复杂的文字表述被摒弃,代之以高度浓缩的表意方式,这样的造词方式与语言经济学的要求相吻合。哈佛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齐普夫(GeorgeK.Zipf)指出:“一些语法结构很复杂的语言,无论是在书写还是发音阅读方面都费力费时,违背了经济学的效率原则,因此简化是必然趋势。”②“看海模式”“小官大贪”等流行语均将一些次要或多余的词语略去,只保留核心信息,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省力原则,方便网民便捷地获取信息。社交媒体兴起前难以被塑形的人类体验和意识,为网络流行语所定格、放大,“以跨时空混搭的方式,将旧有意义重新置入当下语境,从而为当下情境作注解,并在网友的认同中获得一种被普遍识别的文本形式”③。

(11)、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价,并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12)、词意迁移语言。指网民在求新、求异、求趣味性等各种心理需求的驱动下,将现有的各种语言素材做重新解释和表述,使原有词意发生转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触电”原本是指人或动物在触及电流后可能会引起的体内各种器官原有机能失常的现象,而在网络语境下则表达人们首次接触某一领域,再比如网络流行语中将“蛋白质”作为“笨蛋、白痴、神经质”三者的合并简称等等。

(13)、网络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渠道。截止至2021年,我国的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73%,我国的网民总数量达到了29亿人,这为网络流行语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4)、流行语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和使用,拉近了网络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共同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网民在创造流行语过程中,关注情感和态度、参与和行为等维度,精心选择热点事件,抓住公众心理“痛点”,激发公众的悲情、愤怒、戏谑等情绪,以引起关注、获得支持。这种被称作“情感叙事”的动员公众的叙事模式④,既能吸引公众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实现议程设置,也能通过促进公共对话来动员舆论,实现社会治理,但也存在内容生产和传播缺乏行业和组织约束带来的各种风险,如信息失真、情绪偏见、道德审判等责任和伦理缺失的问题。

(15)、网络流行语与传统的书面语言相比,少了很多规约与束缚。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在流行语的产生过程中,网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现代汉语带来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有人将网络流行语称之为第三次语言革命。

(16)、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17)、幽默性是网络流行语更吸引人主动使用并传播的又一特点。在如今虚拟、平等、匿名的网络环境下,言论更为自由,网民表现出自觉追求幽默的特性,网民主体的年轻化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而年轻人上网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繁重的学习与工作之余寻求一个放松的通道,因此营造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以玩笑、戏谑的方式调侃,就成了网络交流中最受欢迎的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各种现实生活中的标签和元素被消弭,人们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故而年轻人对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的不满和抵制会首先通过对现有语言体系的嘲讽和破坏来实现,他们有意改变现存的语言和语法规则,对传统的语言体系进行变异,达到娱乐化和宣泄的效果,以求缓解现实生活压力、寻求精神上的放松,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趣味性便应运而生。网民群体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如“杯具”和“hold住”等流行语。“杯具”是悲剧一词的谐音用法,其创意灵感来自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说的一句“悲剧啊”,后用来表达网民对人、事、物的感受并风行于网络,“杯具”反映了网民自嘲又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改变了原词语的感情色彩,更加具有娱乐精神。“hold住”的流行更是网民话语狂欢的一种典型体现,原为粤语中掌控和坚持住的意思,如在台湾的一档综艺节目《大学生了没》中,一位打扮奇特的女子以怪异的腔调和中英混搭的语言引发观众的爆笑,其经典语句“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引发网民的造句热潮,进而形成了热闹一时的“hold住”体。这种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充分彰显了网民的个性,给人充满活力的感觉。此外,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的高频性以及语用上的醒目性也是流行语之所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原因。

(18)、首先,政府应强化服务型政府角色,推进网络治理理念和制度革新,明确网络信息内容合作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和权力边界,在依法监管的同时,培育并尊重网络平台和行业自律功能,营造平等对话的网络环境,把网络流行语当作倾听民情民意、与民众平等交流的窗口。针对网络流行语指向的社会问题,及时介入调查,及早澄清事实真相,积极作出回应。还应建立情绪疏导机制,尽可能消除情绪传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①。

(19)、粗俗泛滥。网络语言有部分很粗俗,甚为轻佻。

(20)、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这点基本形成共识,但这不是一个严谨的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界定,就涉及两种逻辑方法:明确内涵的逻辑方法是定义,明确外延的逻辑方法是分类。笔者以为,按照“属加种差”的方法来下定义,如何在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和表现形式等维度上找出“种差”非常关键。在分类上,语言学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作为分类基准,但社会学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不能忽略使用网络流行语族群的存在,言语共同体理论是分析界定网络流行语外延的重要工具。

4、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论文

(1)、对本文选择的网络流行语进行情绪色彩分类分析我们发现,带褒义色彩的只有18%,带中立色彩的有27%,带贬义色彩的则高达55%。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不再满足于只做完全被动接受意识形态灌输的无助受众,而是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表达机会,颠覆日常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情绪化表达作为躲避限制、赢得关注的“游击战术”,以极高的流动性游走于网络虚拟空间,借流行语实现网络空间的意义再生产,逐渐成为可以主动利用网络话语表达自我的“游牧式的个体”。

(2)、2015年,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5年热度较高的20个网络流行语有“颜值”“剁手d”“CP”“小鲜肉”“我想静静”“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我们”“DUANG”“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主要看气质”“小公举”“吓死宝宝了”“你妈是你妈”“怪我咯”“网红”“完美”“明明可以靠脸吃饭,非要靠才华”“你们城里人真会玩儿”“重要的事儿说三遍”“Weare伐木累”。

(3)、C:又称“内卷化”,本是社会学术语,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内卷”流行开来,高校学生用它指非理性内部竞争。各行各业内部的非理性竞争都以“内卷”称之。

(4)、同时,一些后现代社会学者非常关注语言与符号带来的“温和的暴力”。从这个角度说,也正是因为这种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积极地参与公共事务,并且达成趋同的共识。如之前“我爸是李刚”“70码(欺世马)”等网络流行语,都产生较大的负面效应。此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多次强调重视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低俗化的现象。

(5)、例如,将“大侠”说成“大虾”,将“版主”说成“斑竹”,将“好的”说成“好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诸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有木有(有没有)”等网络语言。

(6)、从表达看,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情绪表达类、利益诉求类、价值追求类以及一般网络专有名词。

(7)、这类议题在目前研究中占有较大比重。从新认知语用学角度,杨青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个认知语用现象,它是交际者对典型语用场合的知识的运用,与人们的认知紧密相连。伍文忠运用“沉默的螺旋”理论分析,认为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方毅华等认为,网络流行语源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其成因有社会经济背景、社会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其中社会心理包括网民的从众心理、逆反心理、求变心理和求异心理等。网络流行语与网民从众从优的群体意识,性别地域等社会因素,从众心理、压力宣泄心理、语言游戏心理、尚简求快心理、猎奇求新心理和委婉含蓄心理等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刘国强等认为,公共言论空间的匮乏和当代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8)、 形成语言暴力。网络流行语的呈现形态各式各样,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所有言论因其匿名性而形成一种保护力。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言论表达往往不仅具有情绪化趋向,而且往往呈现低俗化的特点,在非理性情绪的影响下,语言暴力就会在群体之间发酵蔓延,使得网络社会价值观异化,形成恶性对抗。

(9)、④黄碧云:《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2期。 

(10)、网民组成的“想象共同体”,通过网络平台为自身权利发声,为他人鸣不平,在微观“软性抵抗”中监督公权力,在网络虚拟空间酝酿和参与社会变革。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助推的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的当下,一个突出现象是社会变革越来越体现为网络虚拟空间的革命。

(11)、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有益之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新颖有趣、含义丰富的特点,丰富语言的表达范围,使得沟通更加有效。对于其弊端,要在传播途径上进行扼杀,要对适用人群,也就是大众进行宣传,倡导使用有益的网络流行语,避免错误低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无论是个体还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受众范围广泛的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分析其含义是否存在曲解,是否会引导错误的价值观等等,避免助纣为虐。

(12)、①网络语言使用不规范,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很多网民喜欢“创新”语言,使网络语言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词语意思容易转换,如“菜鸟”这个词最初是指初涉网络的人,后来泛指对于任何领域或活动只有粗浅了解的人。由于没有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一些不良人士利用网络制造不健康的网络语言,让网络语言蒙受阴影,特别是影响青少年的文字写作,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运用、驾驭新事物的能力也强,造成在作文中出现大量的老师家长看不懂的网络语言。而且,网络语言的构词造句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不理解。离开了网络,网络语言就如同无水之鱼;

(13)、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没有狂欢节,也缺乏各种能够宣泄和释放的活动,互联网正好为国人制造了一个虚拟的狂欢世界,因此网络成为人们狂欢的舞台③。

(14)、网络流行语的形象性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形象的语汇中,如用“恐龙”指代长相丑陋的女子,用“驴友”指代经常结伴出游的人,用“网虫”指代长期泡在网上的网民等等,这种用某些具有相似性联系的、使人们具有直观感受的事物指代一些不易说出或不便表达事物的表达方式,体现出鲜明的形象性,再比如“轻舞肥羊”改编自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女主角名“轻舞飞扬”,用来嘲笑体积庞大的女网友,“爱老虎油”代表“我爱你”。这些词语往往给抽象、平淡的概念赋予具体可感的、生动的形象,形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象性特点。

(15)、有我们特立独行的风格,从“yyds”到“emo”,网络上的我们既可以欢呼雀跃也可以暗自神伤。

(16)、纾解群体情绪。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由于某一网络用语引发群体的集体认同,从而激化了公众原本隐藏的社会情绪,使之显化并借助网络空间表达出来。这种情绪表达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情绪本身对个体的压制与负效应,从而纾解社会情绪背后的非理性冲动,规避了更大规模的集体性对抗。

(17)、公众在网络平台讨论公共议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政治禁忌和社会限制,难以畅所欲言,而网络虚拟空间便于隐匿身份和逃避责任,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拒绝严肃,戏谑、隐喻、调侃表达遂成常态。这种表达方式能帮助民众宣泄情绪、舒缓压力,同时吸引受众注意,现实空间被压抑在“本我”层面的快乐原则被释放出来。因此,网络内容和表达都带着浓浓的泛娱乐色彩。

(18)、根据对相关研究文章的梳理,笔者发现学术界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的积累,研究议题比较多元,涉及网络流行语的很多方面,但总体来说由于网络流行语更新快,动态性强,研究不够聚焦,重点不突出,还不够深入,不成体系,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童星关于网络社会交往研究、谢俊贵关于信息化转型中的社会分化研究、戚功关于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重塑和再造”研究等成果等网络流行语研究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杜尔克姆、马林诺斯基功能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和G.H.米德心理论的文化社会学观点等对网络流行语研究也可提供重要借鉴。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