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说说大全

123句马革裹尸受人尊敬的伏波将军是精选好句

时间:2024-04-05 19:39:06

马革裹尸 1、马革裹尸还全诗原文 (1)、 (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

马革裹尸

1、马革裹尸还全诗原文

(1)、 (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2)、即使腹背受敌也要血战到底,即使马革裹尸也要不屈不挠,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

(3)、(马革裹尸)宋·苏轼:“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清·邵长蘅:“纵然马革裹尸还,九尺昂藏一男子。”

(4)、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5)、马援在这次战役中,奋勇杀敌,斩杀了2000多蛮人,给敌人致命一击。可是,在就要凯旋回乡时,他不幸感染瘟疫,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壮志。

(6)、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7)、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8)、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9)、如果说,战时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军人的终极荣誉;那么,平时忧军备战、尽瘁事国就是军人的核心价值。

(10)、生非容易死非难,人命斯须薤露干。马革裹尸诚一快,男儿事业在征鞍。

(11)、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2)、在东汉时代,原来汉武帝设置的西域督护府早已名存实亡,整个西北地区又成了少数民族的天下,那些雄起的少数民族有羌、羯、羝、鲜卑、匈奴和乌桓。趁着天下大乱,羌族也牛***了一把,攻占了武威、张掖和金城(现在的兰州市),马援和马成起兵征讨,羌族一败涂地,东汉便在西北地区设置了天水、陇西和扶风三个郡。

(13)、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4)、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马革裹尸的经典造句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

(15)、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16)、(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7)、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18)、因对汉室作出了非凡贡献,马援死后谥号“忠成”,被历代帝王所追捧。

(19)、解释: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效忠***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20)、[成语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马革裹尸受人尊敬的伏波将军是

(1)、耿舒就趁机上谗言,说马援不听指挥,结果兵进退不能,还说,马援在交趾打仗的时候,载了满满一车的金银财宝,其实,那是马援为军队准备的中草药,治病用的。结果,光武帝一听大怒,差点就掀了桌子。马援的妻子差点给吓死,偷偷地将马援的尸体运回来,草草埋葬,然后用草绳把自己捆起来,到光武帝那里去请罪。

(2)、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3)、近义词: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以泽量尸 

(4)、不言弃教会我们即使腹背受敌也要血战到底,即使马革裹尸也要不屈不挠,即使兵挫地削也要重整旗鼓,征战天下。

(5)、上阵杀敌,为国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辞。

(6)、刚刚!***明确了!全体中小学教师彻底炸锅了!

(7)、据《后汉书·马援列传》,有人曾对马援说:“将军得胜回朝,皇帝定会重赏,您这辈子算是圆满了!”马援却说:“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皮裹着尸体回来埋葬!”这便是成语马革裹尸的由来,形容对战争的一种态度。

(8)、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9)、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10)、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11)、在抗战期间,无数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2)、父亲曾说过“誓死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他做到了,我们只有坚持战斗到底,才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13)、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4)、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15)、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16)、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17)、父亲曾说过“誓死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绝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他做到了,我们只有坚持战斗到底,才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18)、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19)、身为军人,为了***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2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但是谁不期望能够回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妻儿呢,每当这时艾伦就觉得阵阵心痛。

3、马革裹尸的将军是谁

(1)、马援披挂上阵,号为伏波将军,赶往越南平定叛乱,他带领将士沿海南进,开山铺路千百余公里,终于和逆贼一战而大破之,两个男人婆终于败走,交织遂平定了下来。

(2)、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jueshuo),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3)、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4)、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5)、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你们***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临阵脱逃,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在乎你们自己未雨绸缪的。”

(6)、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

(7)、“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8)、 (示例):如果战争狂人胆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结果必然会被压在大山底下,弄得~。◎杨朔《东风第一枝》

(9)、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0)、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马革裹尸的精彩造句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11)、出征前,很多亲友为马援送行,马援手捋长髯笑对众人曰:“我受汉廷厚恩,无以为报,就怕年龄紧迫,时日不多而老死家中,大丈夫理应效死疆场,以马革包裹着尸体归来,那才算千古幸事,今日老夫喜获出征机会,便死也甘心了,哈哈哈哈!”说完,率军扬长而去,兵马于第二年到达临乡时,蛮兵来攻,马援亲自带兵迎头痛击,杀得蛮兵大败,一战便斩首二千余人,马援挥鞭继续进攻,人马便逐渐深入蛮人腹地。

(12)、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13)、这些告诫本来没有什么,都是长辈提醒晚辈的善意之词,没想到,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刚好杜保的一个仇人想整杜保,就告诉光武帝说杜保性情轻薄、乱群惑众,还说,这是马援对自己的侄子亲口说的。这也不算什么,没想到梁松和杜保是好朋友,光武帝一怒,马上就把杜保免官,梁松吓得***滚***流,检讨书写了几十篇,总算没有被处分,惊悸之间,梁松也把马援恨死了。

(14)、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15)、那个什么马革裹尸,高中课文里有讲到的,我语文不行啊,上课就老打瞌睡。

(16)、(裹革)明·皇甫汸:“业既违操觚,勋还期裹革。”清·吴伟业:“老臣裹革平生志,往事伤心尚铁衣。”

(17)、(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18)、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19)、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出自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之一》,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20)、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4、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

(1)、(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马革裹尸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马革裹尸”体现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能为后人传颂。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其中“忠”显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效忠朝廷。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而在战场是为效忠***最激烈,最显着的地方。战场上存活下来,表面上看来还不能表现尽忠。而战死,则是无可争议的尽忠!所以一些爱国将领以此为最高荣誉。

(3)、我关木纵横沙场半生,未尝一败!不料竟落到如此田地!也罢,大丈夫生当马革裹尸还,得偿所愿,死得其所啊!

(4)、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马革裹尸,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

(5)、大丈夫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岂能庸庸碌碌,寿终正寝?

(6)、在武帝“翻山越岭”平南越一个半世纪后,交趾的征侧、征贰姐妹起兵造反,九真、日南、合浦等郡一时响应。建武十八年伏波将军马援自合浦沿海岸线水陆并进,西行千里大破叛军,送姐妹花首级至洛阳。至东汉灭亡,岭南再未发生叛乱。

(7)、浴血苦战异域,何惧马革裹尸,搏杀歼敌四千正气千秋壮国魂,英雄终还乡。

(8)、李大哥,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报效***,就算战死杀场、马革裹尸也不枉男儿七尺之躯,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天灾人祸,李大哥,难道不想不想报效***?

(9)、倪兄听我一言,再过些时日在下便要随军北伐,如若成功便是对大清江山的迎头重击,如果失败在下也只能马革裹尸。

(10)、                廴       匚

(11)、马援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无以养家,他便对哥哥马况说,要去西北戍边垦田。哥哥说,老弟你是大器晚成之人,好好努力,终会干出一番事业。马援便到了边境,屯田养士,等待机会。等到衣食无忧之后,马援说,家有巨财,应该赈济百姓,否则就成了钱财的奴隶了!便散尽万贯家财,只身投奔了陇西天水军阀隗嚣,以实现自己的雄伟抱负。那一年是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刚刚即位。

(12)、马援回京时,正值近塞的乌桓前来***扰,他不辞辛劳请求出战。乌桓属东胡系,与匈奴、中原王朝屡有交锋,建武二十一年马援仅是率三千骑兵来前线巡视,乌桓便怯战而退,还称愿为汉廷驻守边疆。

(13)、东汉初年,“武陵蛮”兴起于湘西、鄂西南一带,在第一波汉军覆没后,年逾六十的马援再次奔赴前线。不过时值盛夏,汉军普遍出现中暑现象,病重的马援还要承受朝中小人的诽谤,最终死在了前线。

(14)、一旦修炼了就是楚家的战士,要守护家园,要与敌人斗武,稍有不慎就会马革裹尸,修炼的道路上有时候不是杀人就是被杀,现在你还要修炼吗?

(15)、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16)、公元48年,南方武陵蛮人暴乱,汉廷派武威将军刘尚率军平叛,不想汉军轻敌冒进,遭遇埋伏全军覆没。刘秀闻讯大惊失色,这一年马援62岁,听说后主动请命南征,可刘秀念他年岁已高,戎马倥偬,难免有失,一时犹豫不决。马援看出刘秀的顾虑,便在刘秀面前飞身上马,手持兵刃来回驰骋,其神情矍铄,目光如电,刘秀见他须发飘飘,神采飞扬,豪气未减当年,不由笑道:“这老头真是精神!”于是,下旨派马援统率大军远征武陵。

(17)、(马革惊心)清·王士禛:“乌啼溅泪逢寒食,马革惊心裹战场。”

(18)、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19)、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20)、(裹全尸)清·沈绍姬:“总为人间留正气,不求马革裹全尸。”

5、马革裹尸的意思

(1)、    解释:马援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后说道:“作为烈士,就该这样啊。”

(2)、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3)、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4)、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5)、qing shan chu chu mai zhong  gu

(6)、 (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7)、时为公元49年三月间,蛮兵窜入竹林深处,凭高拒险,紧守关隘不出,汉军水土不服,很多人都得了暑疫而丧命,马援竟也被传染,但依然拖着沉重的病体往前方探查敌情,手下士兵见状,多被感动的痛哭流涕。然而,马援终因年老体衰,很快一病不起,竟死于军中,最终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

(8)、正是!如今北方战事在即,眼看李唐江山就要风雨飘摇,俺爹说了,大丈夫生于世,就该驰骋沙场,马革裹尸,报效朝廷,岂能混迹于市井中一辈子?

(9)、出处: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10)、公元33年,马援以大夫身份作为副将驻军长安,抵御羌族的侵扰,战绩斐然,两年后官升陇西太守,多次率军大破羌敌,并上书刘秀,请求固守破羌后的城堡,开导水利,鼓励边民发展农牧业生产。经过六年恩威并施的治理,陇右一带从此安定,公元41年,马援被召回朝廷,官升虎贲中郎将。

(11)、he xu ma ge guo shi  huan

(12)、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3)、在这个以儒修行的世界,文弱书生以才气驰骋天下;沙场浴血,马革裹尸。

(14)、 (解释):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15)、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16)、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17)、    建武二十五年(49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18)、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19)、"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

(20)、锲而不舍:不断地镂刻。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当时,金城远在天水之西,山高路远,有大臣就上奏光武帝,说金城太远,贼寇横行,不好守卫,干脆就不要了吧!马援坚决不同意,说,金城那地方是***的门户,一旦失去,将没有屏障,贼寇很容易就入侵三秦大地。他亲自前往金城,修葺老城,安抚百姓,周围的少数民族纷纷赶来投奔,名震一时。(马援平定交趾叛乱)光武帝建武15年,在南方交趾(越南)出现了两个特别牛***的女子,姐姐叫征侧,妹妹叫征贰,史书上说她们“甚雄勇”,拿现在的话说就是男人婆。姐姐有一次犯事,太守就将她绑了起来教训了一顿,便怀恨在心,纠集妹妹就开始扯旗造反。她们联合周围的郡县,一口气就拿下了65座城池,还自立为王。交趾太守只好关门自守,上报朝廷。

(2)、(相反词)临阵脱逃马革裹尸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3)、官方小程序《闯关成语》,来挑战下吧。(点击上图即可参与)

(4)、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还有一件事情,真真正正把梁松得罪了。原来,马援的哥哥有两个儿子,天天学豪侠,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还特别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马援出征交趾的路上,就写信告诫他们说,你们要学学山都长龙述-龙伯高,他办事沉稳,敦厚谨慎,即使学不到全部,也能学个皮毛,就像画鸭不成反类鹜(野鸭),对你们没什么坏处。你如果要学越骑司马杜保-杜季良,那是真正的豪侠轻薄之人,你们学不成他,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要是那样,你们会大祸临头。

(6)、 (出自):清·顾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躏齐鲁,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绝肠,折颈折颐,以泽量尸。”

(7)、成语出处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8)、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9)、(包马革)宋·汪元量:“人谁包马革,子独衣羊裘。”宋·陆游:“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

(10)、《东观汉记·马援》:“(马)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故人孟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后汉书·马援列传》亦载。

(11)、[典故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12)、(甘同马革)清·蒋士铨:“号令难安四镇强,甘同马革自沉湘。”

(13)、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14)、青海、***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杨振宁《邓稼先》,人教版初一下语文课本第11课)

(15)、(裹尸入)南朝梁·何逊:“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

(16)、前面说到,西凉诸侯隗嚣在马援的相劝下,答应归降洛阳刘秀,并让马援护送自己的儿子隗恂先往洛阳充当人质,一行人到达后,被暂时安顿下来。或因当时战事吃紧,或因马援初来乍到,刘秀一时不敢大用降将,所以几个月下来,马援和随行人员一直被闲置,后来有些待烦了,马援便上书刘秀,请求带兵前往上林苑屯田,光武帝刘秀答应了。

(17)、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18)、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但求马革裹尸,当逃兵这样的事是万般不屑的。

(19)、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

(20)、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1)、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2)、如果说,战时为国捐躯、马革裹尸是军人的终极荣誉;那么,平时忧军备战、尽瘁事国就是军人的核心价值。

(3)、这下刘秀被激怒了,他召集文武商议讨伐隗嚣策略,马援为表示忠心,上书刘秀,献上分化瓦解隗嚣之计,刘秀看完大喜,派给马援五千人马,伺机游说凉州大将高峻、任禹等人,颇见成效。

|| 相关文章